员工风采|刘永军:秉持初心 坚守本色
;他,乐于奉献,从农民协议工到一名管理干部,实现了艰难的蜕变;他曾获得了矿业公司“感动矿区十大人物”荣誉称号;他就是黄陵矿业一号煤矿掘进三队一名普通党员——刘永军。
刘永军,今年47岁,在煤矿已整整工作了22个年头,他从一名农民协议工凭着自己对煤矿的热爱和执着,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敬业一步步干到了机长、班长,最后当上了机电副队长,这一路,满是汗水和艰辛。
散落在渭南澄城县山区北部山沟里的三间“60多岁高龄”的土坯房,看起来与邻家的楼房极不协调,这三间空空荡荡的老屋,见证着刘永军苦涩的童年。
上初二时,因交不起16元的学杂费,17岁的刘永军不得不走出校园,告别家乡,背上行囊,南下赴深圳打工挣钱养家。
由于没有学历,没有技术,只能当普工,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,简单机械得重复一个动作,“那时候都是天不亮就开始干,天天加班,到了1995年,在外漂了8年,竟然连2000元的礼钱都拿不出,也就是一个‘穷’字把我逼上‘梁山’到煤矿下井。”刘永军坦言最初抉择的无奈。
他把煤矿当成改变人生命运的转机,暗自立志:“我文凭低,就要练好技术,当一个技能过硬、让人瞧得起的好工人。”从此一身蓝矿服,一盏矿灯,一条白毛巾,伴随着割煤机的轰鸣声,刘永军在幽长的巷道中走了过了22年。
说起刘永军,和他一起工作过的王钢这样介绍到:“刘永军是一个对工作及其严格的机电队长,工作勤恳,善于动脑,技术全面,责任心强,每天都坚持跟班到点,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工作上的好队长、好党员。”
刘永军却说:“干机电工作最关键的要学会动脑,会思考,会处理问题,敢于大胆创新,只有大胆创新才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,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安全生产。”
刘永军把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创新的发力点,把处理问题作为创新的最终目的,先后完成了掘进机辅助照明灯设计、掘进工作面移动式综合材料车的设计、胶带抽出工具等创新成果30余项,节约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超百万。
刘永军始终有一颗爱好钻研的工匠之心。也正是他刻苦专研,1998年他从一名农民协议工成为了正式工,也结束了他8年打工“游击战”的生涯,而立之年的他于2007年7月成为了一名员。
“有了问题,我们要想尽办法处理问题,在处理问题中,党员就应该闯在前面,我们党员戴的是党徽,树的是形象。”这是刘永军常说的一句线年,黄陵矿业引进了第一台掘进机,由于对掘进机的使用、操作、维护都不熟悉,每月进尺只有120米,尤其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,在掘进尾部要专门安排两个人拉移电缆,70平方的电缆一个班来来几十趟职工都吃不消。有时拉移电缆不及时就会造成电缆挤压发生电气事故,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。
刘永军面对这样一些问题经常陷入深思,他说:“新设备的使用不能因为不习惯、不熟悉而放弃,什么新东西都有个适应过程,我们肯定要把掘进机坚持使用好。”他每天蹲在现场观察掘进机的工作情况,绘图纸,做试验,终于设计出了掘进机电缆自移装置,这一装置的成功应用完全解决了掘进电缆人工拉移的问题,彻底杜绝了电缆挤压事故的发生,大幅度的提升了工作效率,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。
近年来,一号煤矿秉承“能上能下、能进能出、有为有位,有绩有酬”的理念,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,能干事的人有平台,干成事的人有待遇。勤劳肯干的刘永军在这种环境下茁壮成长,从农民协议工一步步成长为正式工、班长、队长。刘永军的身份不断在变,但是他的本色却始终没变,他依旧用自己从打工开始就坚持的方式对待一切:简单,认真,去做好每一件事。(贺小锐)